许多人都会记得,一幅如同巨幅尺寸的农民头像,曾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这就是罗中立创作的《父亲》。这幅画是在罗中立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期间创作的。
罗中立 1980年 画布油彩
215×150cm 中国美术馆藏
他借鉴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尽精刻微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老人枯黑的脸上满是皱纹,鼻旁长着“苦命痣”,干裂的嘴唇,只剩下了一颗牙,已经破伤的双手捧着一个旧瓷碗。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父亲!
《父亲》系列手稿最终定稿68.5×43.5cm 纸本素描 1980
这幅破天荒地展现一个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刻的内涵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波及于社会,并引起了一场关于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审美的讨论。此作原名《我的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获一等奖,并被评委改为今名。
登上《美术》杂志的《父亲》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
《抢修电车线路 附中二年级》19×27cm 纸本水彩 1965
《石桥铺-嗮坝》19×27cm 纸本水彩 1965
《故乡》18×26.5cm 纸本水彩 1966
《璧山老家》18.5×25.7cm 纸本水彩 1966
1977年,30岁的罗中立已经在达县钢铁厂工作了10年。这一年的10月份,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罗中立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最初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罗中立并没有打算参加。他曾在采访中透露,那时候他端着钢铁工人的“铁饭碗”,在县城里画画、打篮球都小有名气,他已经在这片小天地里收获了无数认可,一切都十分成功顺利。后来,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未婚妻及其父母的建议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报名参加77级的高考,成为那年冬天570多万赶往考场的青年中的一员。
1978年3月,罗中立成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大一新生。
《隔着玻璃柜临摹的〈世界美术〉全集》
38×27cm 纸本彩绘 1978
《日本电影“追捕”中记忆场面》
38×27cm 纸本彩绘 1978
《塞外系列之二 神秘千佛洞》
39×27cm 纸本油画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