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在阔别故土24年后,赵无极回到上海探望母亲。此时的赵无极已功名成就,也经历了人生中的数次悲欢离合。返回巴黎后,赵无极用从中国带回的笔与墨,重拾水墨创作。一开始只是用以消遣的练笔之法,但渐渐地,他发现在笔墨的晕染、滴流、墨色多重的浓、淡、枯、润变化间,他不但感受莫大的创作乐趣,而且水墨画的千百种浓淡变化、不计其数的层次,以无形蕴有形的效果,对他有了新的启发及触动。
贝聿铭与赵无极
1979年,他在建筑师贝聿铭的邀请下,为其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创作了两幅大型水墨绘画,此后又于1983年,分别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以及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展览。1985年5月,赵无极受邀回母校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授课,将他的理论与观念与学生分享;并在1998和1999年间,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赵无极绘画60年回顾展」。
赵无极曾回忆道:「历史就是这样把我推向了遥远的法国,让我在那里生根安居,然后又让我重返中国,使我内心最深处的追求终有归宿。」这些年与祖国的亲密交流,以及对水墨绘画的探索心得,让赵无极的抽象艺术进入到了新的蜕变期。
赵无极与陈美琴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遇见赵无极。赵无极的作品被全球超过20个国家150多家美术馆收藏。在包括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of Modern Art)、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Guggenheim)以及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等在内的重要机构的永久馆藏中,都能发现赵无极作品的身影。2016年9月9日,赵无极回顾展《No Limits:Zao Wou-Ki》在纽约亚洲协会开幕,展示他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公共及私人收藏作品,印证赵无极作为真正「跨国」艺术家的地位。
赵无极作品 1966年作 《16.5.66》 油画画布
赵无极作品 1968年作 《10.1.68》 油彩画布
从描绘基本形状到宇宙辽阔之美,纵观赵无极一生的艺术创作,在不同的阶段,他都全心投入,不断探索独特的途径。他从未停留在某个阶段性的成就,而是不断突破及超越自我,打破过往已建立的成就与框架,这令他得以在近7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将其艺术语汇层层互扣地推演:从1940年代开始创作时的具象绘画,到抵达巴黎后的抽象方向转变。
至1950年代的「克利时期」、「甲骨文时期」,直至1959年后开始舍去命题,仅以作品完成日期为题目,逐步将物象从画面中完全抽离的探索。在随后几十年的抽象艺术发展中,无论是油彩画布、还是纸张墨彩,他都将各种媒介运用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经历了从来源于东方、立足于西方、又回归于东方的心之历程。
赵无极作品 1974年作《19.8.74》布面 油画
赵无极由东而西,再由西而东,跋涉千山万水,圆满完成了融合中西艺术的历史使命,也将自己造就成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杰出画家。
赵无极作品《争荣竞秀》
纵观赵无极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在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史上开创了其独特而具有东方美学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他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洞见与创造性融合于艺术创作之中。这条将东西方美学完美融合的探索之路,不但为他在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上留下精彩的篇章,亦令艺术家得到回归内在本源、超越时空的圆满体验。
赵无极 1971年作 红色抽象 蚀刻 版画